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吴京永远不明白,护照的价值是受人尊重

| 人围观 |

鏡花水月2025-01-22 17:36:58

近来,一段据说是吴京的言论在网络上热传,声称“中国护照、中国脸在世界上就是通往最安全地区的通行证”。

听上去好像只要亮出护照,就能赢得无数尊敬与便利,让人满怀激动与自豪。可事实却远非如此。护照的真正含金量,从来都不取决于我们自己喊了多少句“最安全”,而在于当中国人走出国门时,能否以文明与礼仪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

只有当个人的行为与素质足以让外界心生好感和尊重,这本红皮护照才能逐渐得到更多国家的信赖与欢迎,而并非因为某个名人一句口号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不可否认,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经济、外交实力的上升,中国护照在过去若干年间获得了更多国家的签证便利,一些地方对中国游客也越来越包容和友好。于是,某些人就产生了“我们在海外就是牛气冲天”的错觉,仿佛任何政策上的优待,都能转变为一种“我们护照到哪儿都安全”的万灵保单。

这个“想当然”忽视了国际局势本身的复杂性,也忽略了中国游客在海外的不文明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媒体曾多次曝出中国人在国外高声喧哗、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的画面;有人在埃及的卢克索神庙墙壁上刻下中文名字,也有人不顾禁令擅自触碰甚至破坏海外博物馆珍贵展品。

一旦这样的事件被当地媒体捕捉并不断放大,就会形成地域与文化之间的刻板印象——“看,持中国护照的人就是这样不守规矩”。

或许有人会反驳说,这只是个别人的不当举动,与大多数中国人无关。但在海外,“一粒沙子”往往会被误读为“一座山峰”,个例会迅速被贴上群体标签,最终影响到所有中国人在目的地国家的形象与待遇。原本可能在签证手续或落地入境上有所宽松的态度,也会在屡屡发生的负面新闻面前变得审慎甚至苛刻。

那些自认为“护照就是最安全通行证”的人,往往在真正遭遇种种刁难或歧视时,才会意识到现实并不如想象中乐观。就算政府能够在撤侨或突发事件上表现出强大的动员能力,也并不意味着个人在海外就能畅通无阻、不受任何约束。地缘政治的复杂、不同文化习惯的冲突、各国法律政策的差异,都需要每个中国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和适应,而非一味依赖“护照硬不硬”来横冲直撞。



当一些人把“中国护照最安全”挂在嘴边时,恰恰说明他们并没有明白护照真正的价值在于得到对方国家、机构乃至普通民众的尊重。被尊重的前提,是我们愿意用平等和谦逊的态度去交流,并且在行为上展现出守规矩、重礼仪、敬文化的风度。一个懂得入乡随俗、在参观古迹时不踩踏、不刻划、不随意触摸文物的游客,一个在公共场所说话得体、垃圾不乱扔、碰到纠纷也能理性处理的旅行者,才能真正帮“中国脸”“中国护照”赢得长期的好评。而那些在外只顾自己胡闹,却还自诩“我们是最牛”的人,迟早会让海外民众在面对中国游客时产生反感或厌倦,进而把隔阂与不信任撒向整个中国群体。

吴京之所以“永远不明白”,并不是真的无法理解护照与尊重之间的关系,而是这种过度“战狼化”的表达模式往往更加引人注目,能够让部分观众兴奋和自豪,进而在情绪化的“民族热潮”中持续获得关注。但这类豪言壮语在现实面前往往脆弱得可怜。一个国家公民的国际形象从来就不是靠一句口号或一部电影立起来的,需要依靠日积月累的文明习惯和对外友善的态度。若想让我们手中拿着的中国护照持续升值、真正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做的远比喊一声“最安全”要多得多。只有当更多中国人在海外用礼貌与教养一步步赢得别人的敬重,才是护照含金量实实在在提升的开始。

毕竟,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要获得长久的认同和信赖,最基本也最有效的路径,就是在任何地方都愿意去了解、尊重不同文化,守护公共秩序,并用事实告诉世界:“我值得被信赖。”如此,中国护照才会一步步取得更广泛的通行与便利,让世界看到一个真正崛起却不失风度的大国形象。吴京永远不明白的是,护照的价值绝非靠一腔热血就能吹捧出来,而真正让护照闪光的,是所有国人在海外展现出的教养与礼节,是以行动赢得敬重、以素质塑造形象。只有当我们拥有了让人真心钦佩的品格,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做到“含金量”与“尊重度”齐飞,而不是沉溺在“最安全”的幻象里自我陶醉。



随便看看